发布日期:2024-01-29 05:00:02

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

今天给各位分享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35岁以后的规划---------------------------------------------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设计思维十篇

2、通用设计思维 系列课程之第三篇 【目标定位】--做有的放矢的设计师

3、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

  设计思维篇1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现代设计的产生就是艺术家参与到现代工业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既要考虑到其科学性、工业化和生产问题,也要考虑到其社会影响、文化状态、艺术特征问题。通常来说,一个设计的产生,首先应该在严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设计的市场和设计的对象,有针对性地了解设计服务对象的设计需求,再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设计的参照、设计的基本技术标准、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需求等。然后开始设计的构思和操作。这中间又要考虑诸如设计的具体细节、设计的风格与艺术倾向、设计的工业制造成本等问题,其中还包括和技术人员的协调。最后设计修改完成,要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受众的反馈意见等。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思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从设计的准备到设计的修改和实现,无一不需要设计师周密的考虑和认真的斟酌。

  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很多大规模的设计也通常不是一个设计师所能独立完成的,那么是不是在这种集团性很强的设计中就不需要设计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对设计思维的忽视会使得设计缺乏最起码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比的当年世界十大建筑之中,中国就有3座,但这3座全部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这不能不令中国建筑设计师深思。论建筑的技术,中国并不比西方差很多,但是忽视建筑的艺术特征,缺乏有创意的设计思维的引导,最后导致了中国建筑设计实际上的落后。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却仍然在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技术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而避谈设计思维问题,这使中国的建筑市场成了外国设计师新风格的试验田。这样的状态在各个设计门类中同样存在,但相比之下,视觉传达的发展就好得多。而且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工业设计也开始被重视起来,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重视设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设计的设计思维创意,应该建立在对市场的广泛调查基础上,市场是决定设计师思维基本倾向的前提。不清楚这些前提,设计思维就会成为个人的胡思乱想,所产生的设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而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以至于遭遇市场的失败。“理论家多会注重前卫的设计、探索性的设计、形成运动的设计,而这种方式往往会忽视主流的、大量的、行货式的设计主要趋向”②;设计工作中的很多东西要受现实材料或者条件影响,最后才能进入到设计的实际构思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化了。设计的风格问题、设计的文化形式、设计的功能等都需要设计师具有足够的积累来完成。不少设计中表现的似是而非的状态,反映的就是设计师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和设计思维上的紊乱。例如在设计中越来越强调设计的民族性问题,但是很多所谓有民族特点的设计实际上有些不伦不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设计思维上,一些设计师对传统的图案图形理解并不深,仅仅是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这样和其他一些外国设计师所做的带有某些中国风格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什么设计上的优势了。对于设计思维来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和对设计风格、设计文化的立场,以及在这个立场上的形式选择倾向,这个倾向决定了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设计风格。也就是说,设计思维是形成设计的核心步骤。设计思维的优劣成败,决定了一个设计乃至整个设计风格的成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设计由于近百年的放弃传统而遗失甚多,而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又因为我国工业化较晚所以比西方要晚得多。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设计发展不如西方的系统性和多样化。西方在100多年的设计发展中,表现出了非常多的设计风格,当然这些风格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背景和由此背景而发生的不同的设计思维的指引。这种设计发展的状态使得西方设计师能够在更加理性地对待设计的同时,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和产生相应的设计创意。中国近年来现代设计虽然有国外的很多设计思维创意作为参考,但恰恰是这种状态使得设计师更为迷惑。高速发展的设计产业,还不完善的设计市场加之这些光怪陆离的设计风格,使得本来就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设计无所适从。设计师处于这种迷惑之中,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自然也较难做到。当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中国的设计市场的缺陷,我们的企业家和设计受众还没有重视设计的思维和创意的价值。对很多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西方设计的模仿者或抄袭者,而不是有独立的设计思维的设计师。这种急功近利的状态无疑是有害的。当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可扭转这一状态。“当意向进入设计师的思维时,原创便一定会出现,只有我们独立工作,任由自己的思想遨游,我们的设计才可能有整合性和原创性”。③

  我国的设计教育专业分科太细,这也限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于美术学院,分科方式仿照艺术专业,这就造成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交集,阻碍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削弱了他们的艺术设计创意能力。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思维创意的培养,所以造成艺术功底设计技巧虽好,但在设计创意上则不足。

  设计思维的培养形成需要对已有设计的鉴赏和思考。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设计来说,最方便的倾向莫过于从传统中去吸收形成新的设计思维的营养。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常常能找得到这种向传统寻找思维灵感的例子。传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表现形式,都能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所产生的土壤。虽然设计也越来越全球化,但是文化发展毕竟是有多样性的,人的审美思维和设计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像现代主义设计那样的状态,实际上也只能发生在现代设计在全球推广的时代。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设计必然需要表现出文化性和民族性,而缺乏设计思维无疑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

  注释:

  ①王一川.2010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2.

  ②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48.

  设计思维篇2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有性别差异的,本文对女性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行为予以关注,强调设计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一套更加健全的设计审美与教育体系。设计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女性这个群体的需求和设计思想的表达,关注性别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适应女性特殊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

  一、设计是有性别的

  艺术一向都是有性别差异的。艺术设计同样也是有性别差异的。在中国从古代的祭祀器皿到明代的家具,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强烈的性别差异。尽管没有人给那些辉煌的工艺品贴上性别的标签,但是,一些批评家还是给历史标上了性别色彩。在古希腊“古风时代便成了类似于庄严的男青年塑像和典雅的女青年塑像的人们居住的时代,伯利克里时期也成了一个从帕提农神庙的饰带上所拷贝下来的轻松而又富有感官魅力的青春男女生活时期。同样,意大利15世纪的艺术常常被赞美为少女般的纯洁,好像波提切利的青年女子能和当时佛罗伦萨人的精神等同起来;而16世纪的威尼斯则被设想为一个诱人的成熟的形势时代,一个被提香的斜躺的维纳斯所具体而微的表现出来的时代。”[1]

  18世纪的巴洛克家具夸张的运动感,宏大的涡形装饰,表现出一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与洛可可艺术注重体现曲线特色,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涡卷纹的精巧结合相比较,不难看出前者具有男性气质,后者极具女性魅力。

  在建筑上,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柱头是刚挺、简洁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到了新古典主义,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而理性往往是用来形容男子的。相对来说,装饰浓艳的洛可可风格的无忧宫便体现了一种女性气质。近代,有被王受之先生称为具有女性风格的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崇尚自然之美,追求曲线的优雅,体现了女性与自然亲和的特点。

  二、女性设计与女设计师

  1.女性设计

  笔者将女性设计分成两类:专门针对女性的设计和具有女性特点的设计。专门针对女性的需求而设计的物品是女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品的设计、制作都以女性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形式上、功能上还是装饰上都有浓郁的女性特征,并且强烈到人们能够一眼就认出。早在在汉代漆器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女性专用器具,如长沙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奁是盛梳妆用品的,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充分体现女性用品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为女性设计的生活用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如服装、通讯工具、电器、建筑、汽车等。在一些产品的设计中,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性别的产品提出不同的设计要求的设计系统,在色彩、功能、造型上更多地考虑了女士的要求,如“女性手机”。一些曾经是男性消费为主流的产品,现在也逐步被女性消费者渗透,比如汽车市场,出现了满足女性需求的“女性车”,并被预言女性将成为购车主流,VolvoYC(CYourConceptCar)提出新的经营理念:在开发新款女性用车时,特意组成了有九位女性参加的开发团队。

  具有女性特点的设计也可以称为女性设计。前文所提的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大量运用具有女性意味的花环、花束及贝壳图案,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洋溢着女性的温情。但是,这极具女性特征的女性设计,从男性视角上看却被称为“矫揉造作”。

  2.女设计师

  从女设计师的视角上看,女性设计师更加注重女性独特的感受、需求的体现。教学形成“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独特创造形式,趋向于追求细节,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是女性设计师的内在体现,是社会“主角”意识的觉醒,即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保持女性特质的前提下对女性自我的肯定、认可。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设计师的设计特点是更人性化和更具自然性。工业技术在使产品的产生高效率的同时,也使产品规整、机械性强,失去了设计师的直接参与生产,产品无法表现设计师的情感,越来越了冷漠。现代设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情感部分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表达,是女性设计师的长处,女性气质,使设计充满了更多的,并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曲线、柔线、波线等。体现出相当的柔美的、自然的、人性的女性设计特点。

  三、设计教育应关注性别差异教学

  西蒙娜·德·波芙娃(SimonedeBeauvoir)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2]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设计中的女性气质,是可以培养,也可以抹煞的,即可以改变的。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情感需求的意识加强,随着女性从事设计的范围不断扩大,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女性这个群体的需求和设计思想的表达,而在设计教学中,我们的教育体系对此一直处在“忽略”状态。

  1.不符合社会需求

  社会市场的需求层面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产品,也就会需要不同的、特定的生产者、设计者。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针对培养出适应女性特殊需求的专职的女性设计人员。

  2.不符合“因材施教”出发点

  男女的心灵直觉、观察视角的确有别,在教学中,我们在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上,忽略了这些差别。以潘鲁生先生的《设计艺术教育笔谈》中提到的素描为例:从高考学生的选拔,到大学中的教学,我们基本上延续了古典主义的造型基础来评价学生,依然沿用理性的、客观的、男性思维方式来反映自然。这对于大多数以感性来体验自然对象的女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要求总是很难做好,很多情况下,她们通常“神似”而“形不准”。直到美国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艺术生命的自杀。因此,出现了“创意素描”这样的艺术理论,似乎给女性那种依靠直觉依靠感性来表现的方式找到了理论依据,才不被批评家认为“无理性恣意妄为”。

  在一系列同一命题的男女学生的作品中,即使不做任何标注,大部分人也能轻易的区分出哪一幅是女生画的,同一个“静物想象构成”,男生更多地表现了直线和外形明确的几何形体,着重于黑白灰分量的比较。而女生,则偏向于柔美的曲线,小图案的填充,或是细密的纹理可爱的图形,她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有的还表现了很多幻想。(图4、5)这些幻想、对细节的挑剔,如果从传统的审美标准来看“不够大气、琐碎”,女生的画面有些繁杂,缺乏理性。但是,如果从感性的角度评价的话,她们的画作,更加体现了心灵感悟,更具有情感性,从设计学角度看,这种挑剔细节的设计思维方式,则很可取,利于创造出细腻、值得推敲的作品。男女设计思维、表现、审美、行为的不同,使我们没有理由用一样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学生,我认为性别行为的差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潘鲁生先生提到了一种“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他没有说明,但是,从名称来看,他注意到了“行为”的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知道他是否也关注到了性别行为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新晨

  3.不利于在教学中建立完整的审美标准

  将马家窑旋纹瓮的图案和一个女学生素描课程几何体变形作业的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两幅图之间有着很近似的地方。(图6)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学生的绘画中,对曲线、圆、点这些元素的表现,很容易接近远古时代的人类幼稚期的图案,那时候人类的思想、审美都是很单纯自然的,图案的元素都直接来自大自然。因此,像这种图案感很强的素描,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得到的评价不会太高,因为会感觉“缺乏理性的点、线、面构成,造型单一,缺乏专业的构图。”可是,也许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比较偏颇的。

  我们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有浓厚的性别倾向,批评家徐虹曾对艺术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依据进行了质疑,“几乎现有的一切制度规范,包括哲学、语言和图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种性别所设置的。就连女性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不由自主地依照这套体系标准来进行。”[4]这套标准,徐虹认为是排除女性的。在设计界,主流审美标准也是遵循着男性的视角,大量的词汇表达了这种审美的倾向,如:庄严、雄伟、大气、磅礴、肃穆、端庄、简洁等等,而一些体现着女性气质的审美观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如:华丽、浓艳、优雅、柔美、洁净、静谧、清淡、柔和等,如明显带有女性色彩的洛可可艺术设计、建筑、绘画作品。

  既然设计有不同的性别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对传统的艺术设计审美评判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文学中的“女性美学(FemaleAesthetics)的‘将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运用于文学、语言、意念、价值和字句’”[5]这样的一种理念也应该引用至艺术设计领域,运用于女性特定的心理所产生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至少,我们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艺术设计作品。对女性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行为的关注,强调设计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创立妇女文化,创立妇女语言”,[6]有助于我们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设计审美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教学中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有更深远的发展。

  注释:

  [1](英)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89,第23页。

  [2(]法)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第二卷)》.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1998.第6页。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5,第191页。

  [4]徐虹:“走出深渊:我的女性主义批评观”,《江苏画刊》,1994.7。

  [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108页。[6]同[5],第110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1。

  [2]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北京,1995。

  设计思维篇3

  关键字: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研究Abstract:The research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s a term which is now widely used,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introduced, and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ontology,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ak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现在知识的发展,“创新”一词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但是,人们却不知道知识创新、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各种创新的源头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有很少的人去专门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人们通过实践来作为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所有创新的灵魂,正是因为这些创新思维引发并推动了所有的创新之举。缺少了人的创新思维,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去实施。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也是这样的,建筑设计是完成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设计对于创新的要求很高,因此将创新思维引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对于建筑的设计有一个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个建筑师缺乏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必将处于劣势。将创新思维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引入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原理之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再只限于灵感和悟性,建筑设计创新将变得清晰易懂。首先,将以前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初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理论体系,在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可以很好地促进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而且,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避免一些盲目的设计创新,从而相处一个更为的精妙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更为美观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创新思维学的理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根据国外对于创新思维的研究,致使中国真正开始发起对于创新思维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众多的思维中创新思维是最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以思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从此开始,创新思维学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创新思维不再只是一个空想的念头,而是将之付之于行动、引入到各个领域,使之成为一门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在信息社会的逐步要推进,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也随之演变,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被扩大,转变为一门学科——创新思维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就是创新思维学的基本特征、形式、方式和创新思维的形式等问题。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内容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本体的研究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创新思维学的研究上,深入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的问题。它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内外在特征,揭示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就是在已有的建筑设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些建筑设计的知识加以整合,使之完善,具有更好的联系,得到具有一定价值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在本质与属性上和其他思维相同之外,它还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超越性、反思性、实践性和辩证性。超越性就是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建筑,根据现在建筑的发展,对以前的建筑知识加以修改和取舍,形成一种超越,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设计。反思性就是说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不同于其他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更正其中的错误,批判的继承现实理论,在其中找到可以突破口。实践性就是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出谁对谁错的结论,错的弃之,对的加以利用,形成一个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而其辩证性在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动态过程是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其方法的应用是多种方式的对立统一,以及主体培养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对立统一。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主体是从事建筑设计活动的人——建筑师,建筑师的素质直接回影响到建筑设计的效率和成果。首先建筑师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符合哪些方面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去积极设计,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要在不断的设计过程中加以克服和改正。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建筑师的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全面研究。

  从结构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主体可以分为软结构和硬结构,其硬结构就是人的大脑和已有的建筑设计知识和经验。软结构就是在主体创新思维过程中,影响其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对于创新思维的硬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创新的过程必须动用大脑的想象模式,将一个建筑的设计方案完全展现在脑海之中,而且建筑师还必须不断的去学习,在设计过程中去除自身不利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不断地去更新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

  而创新思维中软结构就是建筑师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当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等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也会利用到非智力。所以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其的综合性培养,不能重其一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而且建筑师自身也存在着多种障碍,如书本式的研究理论束缚他的思维,只有打破这些固定思维,建筑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思维方式。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的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客体就是主体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建筑构成要素和影响这些建筑构成要素的关系的集合。认识客体对于建筑师的帮助是非常有帮助的。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客体信息的输入,或者建筑师得到的信息不足,就会影响到建筑师思维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态三者的内部关系为内属关系,三者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称为外联关系,这些关系通过如下图示可以展现出来。

  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

  下图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系统都必然有其一定的结构,没有按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多种元素是一种非系统。而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思维方法可以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而其他的都是表层结构,如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者的关系是,表层结构反映和反作用于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决定并生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的特点就是稳定性,而表层结构的特征就是动态性和多样性,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全面发展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才能更好地发展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小结:现在的只是经济时代,“创新”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及教育创新等。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研究、客体研究、主体研究以及方法的研究,确立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理论体系,随着现在以及以后科技理论的发展和建筑的需求,我们要不断去完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理论体系,使之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齐康. 建筑课之十八———创新[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 9) : 13.

  设计思维篇4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物体的能动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模式与人的生理结构有关,人大脑的左右半球分管的思维内容是不一样的,左半球主管抽象、分析、计算等能力,右半球主管形象、感觉、图形等能力。抽象思维着重表现在逻辑、分析推理,能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属于理性思维的一种。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属于人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抽象和形象思维交互进行的。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表象取舍形成的,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不管是设计师还是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形象的结果。马克思曾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就是说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反映出来。如果说抽象思维是线型的,或者是分叉型、枝杈型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就是点状型、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思维方式。有人说设计师是用纯形象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需要出色的形象效果,而且必须是适宜的、符合逻辑的人居环境。

  三、抽象思维与空间组织结构

  空间组织结构是室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室内空间设计主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结构来实现。其主要内容分为空间分隔、空间组合以及界面的设计。由于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空间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空间分隔和空间组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设计师在进行理性判断分析的同时,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居室内人的私密性和活动要求。(2)空间分隔组织时所用的材料、形态对人生理、心理所产生的影响。(3)所设计的室内空间与其他相连空间的联系。根据人类学家艾德华・T・霍尔的研究成果显示,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这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即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譬如,要设计一个住宅空间,就在客厅与玄关之间设计一个隔断,从而有效地保护主人个人隐私;餐饮空间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大多数人喜欢靠柱子或靠窗口的位置。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来说,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和行为特征来优化居室空间的组织结构,就成为抽象思维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四、抽象思维与空间造型色彩

  室内设计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空间造型色彩设计,即表达一种美的形态。空间造型包括二维的图形、图案,也包括三维的物体形状。空间造型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的影响,但是仅从逻辑的思维是很难去设计明确清晰的形象造型,所以要结合感性思维去进行形象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色彩的本质是电磁波,人们借助光源才能辨认各种色彩。由于光与色是一种虚拟的表象,常导致设计师的主导设计概念缺失。人们在观察或欣赏某一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这个物体的色彩,然后才是物体的其他方面。那么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色彩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居室内的人,决定了室内空间环境。基于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要理性对待。有相当多的设计师喜欢把一些抽象艺术应用到其中,使自己的作品别具一格。抽象艺术与抽象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抽象艺术是一种艺术形态,是以主观方式来表达艺术家思想,包括热抽象和冷抽象。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结束语

  正如乔治・萨顿所说:“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又需要科学。”所谓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相对的,形象思维是设计师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对于设计师而言,在构思外在形象效果时,形象思维发生作用,在理解内部结构和功能设计时,更多的是抽象思维发生作用,有的时候是这两种思维方式交叉反复出现。因此,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要引起设计师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郑曙.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设计思维篇5

  关键词:广告设计;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72-02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广告设计的制作工具与传播媒介已有了彻底的改变。作为视觉设计的重要分支,同时又是广告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广告与传统广告已有所不同,与其拉开距离的是“广告跨界”。传统广告与其他行业在形式、材料、工艺上相结合,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实现更好更新的设计,广告大师们称之为“旧元素的新组合”。对于广告设计而言,一切都在大张旗鼓的变革和创新,此时逆向思维已成为现代广告设计的主导创作意识。

  如果说,之前的广告设计中出现的创意思维组合还属于“旧瓶装新酒”。尚在大众的意料之中,那么如今的设计变化则表现在跨度之外。独特性、批判性与反常规性成为广告设计中的常客,任何的设计手段都能实现某种创作目的。设计的价值在于改变――促使设计师为改变生活而创造,在设计师说服大众之前把设计者的身份放下,客观的由受众(最终读者、消费者)是否也被说服和感动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而又区别与他人的东西。

  一、广告的由来和创意体现

  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一张发现于埃及古城底比斯遗址的3000年前的寻人启事。中国最早的广告是宋朝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物。而国外最早的印刷广告则是1471年英国印刷家威廉・凯克逊的售书海报。{1}

  广告发展到今天,供其的媒体更加丰富,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几乎都有广告的存在。广告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广而告之”的初级阶段,它受到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体的运用。特有的大小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卓越的创意构思,形成了现代广告的主要特征。没有一种传播手段能像广告这样,在画面中迅速而有效地传达丰富并具有个性化的思想内涵。同时,广告设计以它超强的视觉吸引力,独具的创意表现魅力,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类别的、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彰显个性的构思,出奇制胜的手法,使结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创意的广告只是信息的堆积,是简单的告知。例如,近些年出现的房地产广告概念的雷同、表现的翻版随处可见,这种盲目的跟风让一个原本是非常注重创新的行业导致形象模糊。

  广告创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目的是要促进信息波及的最大量,使用的手段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因此,广告创意要有自己的创意形态、创作手法、不能照搬艺术创作。正确的广告创意程序是从商品、市场、消费者入手,确定有没有必要说,要对谁说继而再确定说什么。

  广告设计的创意手法丰富而又多样,既无规可循又有据可查,其中创意性思维表现是广告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一个理想的设计方案的形成,往往就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是广告设计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典型形式。

  二、逆向思维在广告中的必要性

  逆向思维不是对逻辑思维的背叛,而是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事物,是从事物结果引向原因的思维方式,是因果关系的倒置。我们如果按照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作品会缺乏创造性。当我们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非推理因素来激发创造力,在反向思维中寻求新的方法。

  逆向思维运用于广告设计中,往往会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在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以“反战”为主题的公益海报广告中,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这种反视觉常规的图形设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使观看者感悟到其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相异甚至相反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构思,这种方式便是逆向思维。

  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大众和消费者是难以拿捏的群体,他们显然已经被媒体和商家宠坏,选择良多,见异思迁,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谁能最先吸引观者的眼球,谁就具备了成功的开始。冲击力越强引起关注的机率就会越高。当然我们必须明确设计是离不开生活的,产生于逆向思维的设计作品取材于生活,受动于生活,受制于生活逻辑,不能是对逻辑的背叛,也不是反对思维的固定秩序。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从信息论的角度曾阐述过:当来自外界的刺激与我们预期的相符合时(即秩序感强),则新信息量小,我们的注意力松懈。不符合时(即非秩序),则新信息量大,我们的注意力易集中。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也指出:“如果有某种特定的需要,无秩序也可以是吸引人、诱惑人的。它提供了一种天然的不规则的自由形式,而且本身就是对组织严密化之受害者的一种慰藉和解脱。”{2}这就是说打破事物固有的秩序,可以提高事物的新颖度,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强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三、逆向思维的应用原则

  在广告设计中,抓住逆向思维表达主题的相反方向考虑问题这个基本的思维方式,抓住以事物的对立面为基点展开构思创意这个基本思路,就能掌握运用逆向思维的具体技巧,产生出不同的创意。逆向思维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打破了已有的思维定势,变反常为正常,是思维逻辑性的发展和完善。

  广告设计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个人风格的享受,而是作品中的内涵的呈现。具有深刻的内涵是广告设计创意的出发点,是广告设计创意构思的基础,为广告设计的形式提供表现内容,是广告设计形式的内在支撑点。应用逆向思维进行设计,对客观事物做符合需要的变形,都是表达内涵的需要。逆向思维的叛逆是我们进行广告设计的思维源泉,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包含着风险,这种风险体现在可能因为刻意的追求与众不同的思维效果,而把广告设计变为花哨的表现形式,忽略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弄巧成拙。因此,在设计广告运用逆向思维时,牢牢掌握住逆向思维的“逆”的度,避免脱离主题。

  四、逆向思维在广告设计中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的广告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总能产生与众不同,面目一新的效果,在观众震惊视觉冲击力强大的同时,对事物由最初的兴趣到进一步求解和加深印象,实现正向思维所达不到的目的。

  在这些设计作品中我们生活常见的东西、原有的理性形象概念、旧的视觉习惯,透过无约束的反常规通通被打破。例如德国平面设计师霍尔戈・马蒂斯所设计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广告海报,海报的主体中心是只不完整的天鹅的形象,而这只天鹅正是芭蕾舞演员倒立的一只脚,身体的其他部位被省略,这样的构图造成了残缺,违背了人们心中完美的天鹅湖形象,但却使视觉的冲击力变得更强,突出了主体,服务了总体。

  Forma Total Gym健身会所的特殊宣传广告,由复合材料做成,海报上“SHAPE YOUR BODY”的标语。当我们靠近它时,用手指在海报表面可以轻松地画出自己想要的身材。让消费者加入广告其中,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变革气息。只要是你想到动手画出的身材,Forma Total Gym健身会所都能为你办到。当然他真的能做到吗?但他吸引住了我们。

  五、结论

  对于广告而言,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最昂贵的始终是伟大的创意。有创意的广告会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感知度,有创意的广告会让人动容体会精神的内涵,有创意的广告正是广告设计的生命最佳体现。

  广告设计因有生命力而存在,而逆向思维从最初的打破视觉平衡到最后积极释读得到新的平衡,让广告的生命得以延续。出乎意料之外,又归于情理之中的矛盾符合的关系中,牢牢抓住大众的视线,使观者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不断丰富大众的视觉感知经验和接受心态。当然,广告设计的目的不只是单纯的刺激的需要,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作品诉求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灵感悟达到最佳契合。就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方向容易从远处看的清晰,而从近处显得有些迷离{3},只有不断吸收各行业领域的文化,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的把握创意的思路。

  注释:

  {1}周至禹著.招贴设计[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12.

  {2}阿恩海姆著.艺术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7.

  {3}朱林.设计的方向[J].艺术与设计2010:33.

  参考文献:

  [1]E.H.贡布西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勒・柯布西耶著.今日的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

  [4]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5]翁炳峰.图形创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8.

  [6]胡谨.广告也跨界[J].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有限公司,2010.3.

  [7]周至禹著.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8]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3.

  设计思维篇6

  【关键词】设计 互联网思维 大数据

  1 大数据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丰富极大化,流动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基数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以此为基础,“反馈设计”的新的设计模式开始形成。设计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为了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反馈-数据联通”的循环链条。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新产品,再根据用户体验的数据信息进行改进更新。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通过数据分析再获取新的数据,从而改进更新。这样的一个循环链条在以下几个例子中都有充分体现。

  2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利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的有利面,可以从设计的互联网思维的价值体现来看,设计的互联网思维使设计更具有联系性、互动性、兼容性,从而使设计走向更民主化。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更具联系性。小米手机的设计为例,小米手机的设计搭建了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反馈-数据联通”的设计循环系统。这个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研制出了一款专为老人设计的老人模式来看,先设计出这个老人模式,然后将这个手机的模式在官网、论坛上,网民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各种需求发给小米的设计研发部,根据这些网民反馈回来的信息,设计研发部再对系统进行改进更新。从而数以万计的网民就成了小米研发和设计的外援团,小米的系统功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每周都会更新系统,而这些新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大多是来至网民。而今小米手机被称为“活”的手机,随时根据自己需求变更。在小米手机的设计过程,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用户、设计师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链条,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用户反馈信息,再根据反馈信息改进更新设计,从而增强了内部沟通。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更具互动性,加强了用户沟通,使设计更民主化。在传统设计中,设计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而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就加强了人与设计品间的互动。特别是当今社会的非物质设计,网络软件系统的设计,比如说小米手机所用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和设计,是50万发烧友参与设计研发的,大部分的创意改进都是来至网友。这种用户参与设计不仅在非物质设计中有,在物质设计中也是屡见不鲜,ZARA和HM的服装设计,设计师根据客户的试穿率和购买数据做分析,从而进行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好地贴近客户。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更具兼容性。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所涵盖的数据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维度的,从而使设计品所承载的功能也是多维度的。海尔空调的环形出风口的设计项目,这个项目的设计研发一年就完成了,主要归功于搭建了“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形成了一个数据库链条,其中包含了10万个知名高校、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动力等诸多领域。海尔只需将自己的科研设计需求放在这个平台上,就可以坐等科研资源找上门。将难题放入这个平台,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就有世界上等级的资源和海尔进行交互,这样海尔就和世界上顶级的研发设计团队结合,这样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研发设计部。除此之外,在这个数据链条下的产品,所兼容和所涵盖的的功能也是多维度的。

  3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弊

  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加强了消费者与产品的沟通和互动,使设计进一步走向民主化,这就呈现出来一个“人人都是设计师”的状态。这样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设计师身份逐渐走向融合,设计师成为了一个整理消费者需求数据的数据整理员,而消费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成为设计和研发产品的主要引领来源,呈现出来消费者至上的状态。设计走向民主化的同时,也走向了庸俗化,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是趋于平庸化的。

  结语

  从辩证的思维来看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有其利弊,设计的互联网思维更具互动性、联系性、兼容性,同时也更加的民主化;但从缩短了消费者和设计师距离,界限逐渐模糊来,以消费者至上的设计,是更趋向于平庸化的,同时对设计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

  在当今大数据到来的时代,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将会呈现出两种状态:其一,设计师逐渐转向数据整理员身份,没有设计师存在,设计品都是由消费者决定。其二,超冷门的,将会在大数据平台上发挥到极致,会呈现出“超人的设计师”,整个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状态。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

  《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

  [2]约翰・加尔布雷思.《丰裕的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设计思维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思维;符号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63-01

  墙的痕迹不可能在城市的历史或者人的脑海中完全消失,正如德国作家施纳德尔所说:“脑海中的墙比拆墙更为长久。”墙可以分为物质的墙与无形的墙。有形的墙可以从形态上分出无数的墙;无形的墙可以象征名族间的文化隔膜、宗教隔膜、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隔离状态。墙,总是与隔离一词相联系在一起。一个涂鸦艺术家在巴以隔离墙上画了一幅壁画――一扇开着的窗子,远看过去,就仿佛隔离墙上开了个窗,这也是艺术家逆反思维的一种愿望的表达。

  人类的早期思维中体现出直觉的行为、图腾和情感的主要思维方式,随着体验和实践的积累,经验公理与逻辑提高了设计思维的效率。而设计,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功能上的提升以外,还关系到审美趣味和思维启发的提升。从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开始直到现代广告创意,设计始终是设计师独特心灵状态的显现。在目前多元化社会里,对设计的要求日益趋向独特性、唯一性,那些缺乏创新因素的作品被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新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实际上,处理那些最普通的对象和最常见的物体,才能拓展人的思维的各种可能极限,才能达到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强度。对日常经验进行逆向、发散或自由想象的处理,迫使创作者不得不调动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并形成极致的思考习惯,这种能力在事务设计中将产生积极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关键点,同时也往往拥有强大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往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不断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来分析思考艺术问题。

  日常生活的经验就好比一道围墙,而拥有创新的艺术家们,往往能在墙面上发现一扇扇明媚的窗,从这个“窗”往外看去,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美的存在。设计师的思维是在限制中求变化,在约束中求自由。社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设计师的思维本质是不安于现状的,随时求变,随时求新。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设计师必须形成快速思考、快速提问的思维能力,并且快速行动,及时地解决设计问题。美国知名设计公司IDEO就曾提出“快速打造设计原型”,这意味着,设计师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也在其他领域里体现着,形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思维特征。

  同中求异,亦不是无凭可据。如同无墙如何安窗一样。基于设计现象的经验才有可能导致设计思维的发展的可能。对于设计而言,才有针对当下与昭示未来的可能。因为设计和现实社会关系太过密切,设计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近年来,设计界除了要基于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大设计”的概念。要求设计者开阔眼界,跳出某一种单纯专业和方法的局限,把设计的思维置于相对广泛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环境系统中,充分利用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观念等来完成设计。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将设计的事物符号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认知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设计思维中对符号的选择、转换乃至决定表现的方式,必须具备对处理对象属性的研究能力。科苏斯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本质上都是概念的,因为只有从概念的角度看,艺术才是存在的。”在概念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有关客体的视觉印象与大脑概念联系在了一起,他面的是感觉表现体(对象物体)、视觉印象的代用物(图像)和一个大脑概念的代用物(属性分析结果),这样的分析转化为艺术,便创造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心灵体验过程。艺术家用不同的知觉、意念、情绪、感觉、综合的直觉化心理所呈现的产物,传达着个体的情趣,以当代艺术的审美的创造活动再造了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当然,我们所说的设计创造性,其本质乃是创新,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可以使涉及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形态;也可以是对已知事物从新进行组合、改造,但这种组合与改造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已知事物的重复,而应是有某种新的成分的出现。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通常采予审视的态度,从描述叙事转向更复杂多样的表现。产生独特的个人视角,异想天开的创意,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给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其他人以无限的启发。

  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设计思维并不是单线状的思维,也不是此在或者彼在的问题,而是构成纵横交错的经线和纬度、彼此同在的状态。设计思维的疆域有高度、幅度、纬度和速度几个方面,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深度形成思维的高度,不同领域的知识广度形成幅度和纬度,而思维的方式,形成了思维的速度,构成了一个能动的立体结构,以此形成思维的系统,即使在进行思维的梳理和构型。

  艺术的设计师们是“开窗”的工程师,亦是世界的创造者。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时尚、个性和与众不同,设计又可以说是为明天的消费服务,因而要对未来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所以设计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至禹编著.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

  [2]吴学夫编著.设计思维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设计思维篇8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对立,指不用约定俗成的常规思维去思考事物,而是从事物的相反方面或者其他角度思考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因为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是人类创新、求异,突破传统限制的主要思维手段。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对大部分事物总结出一套约定俗成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驾轻就熟地解决。然而,在这种看似轻松解决问题的方法背后,隐藏着对人们创新思维扼杀的危机。人们长期使用前人遗留下来的固有经验生活和思考,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会将人们绑在固有思维的框架中无法解脱,导致难以产生新的想法,严重扼杀创新能力。改变思维定势带给人的束缚,需要拿出勇气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从其他角度或事情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和创造是突破常规的有效途径。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一)普遍性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可以存在逆向思维。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人只要看到事物的其中一面,就会联想到事物的另一面。从事物的另一面入手,进行开拓的思维畅想,这就是逆向思维。

  (二)批判性

  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无数前人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人的思维定势所限制,人们往往不会去挑战权威和对公认的事物认知,而是按部就班地跟随前人的脚步,围绕同一个思维模式去创造。而逆向思维恰恰打破了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的批判,是脱离于传统经验的一种思维模式。

  (三)新颖性

  传统的经验提供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很有效果,但是偏于保守。人们在遵从这些传统经验的时候往往忘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组成的,这就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创新的能力,忘记事物的其他面向。逆向思维能够引导人们发掘事物的其他方面,使创造具有新颖性。

  三、平面广告设计中逆向思维的应用

  现在大部分平面广告设计往往过于在意消费者的诉求,一味地遵从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正向的宣传,然而,这样的宣传手段和广告效应往往不能够从铺天盖地的类似广告中脱颖而出,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时就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寻找出产品的另一面,通过其他的诉求点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一)质量

  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销量,其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产品质量的好坏。现在大多数广告在宣传产品时,为了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就用很多浮夸、赞美的词语来吹嘘产品,其实这样恰恰会让消费者感到虚伪和反感。而如果换一种思维模式,不对产品进行过度鼓吹,而是诚实地将产品的不足之处告诉消费者,将会让消费者感到非常特别,对商家的关注度也会增加,这种以退为进的逆向思维策略在广告的设计中很有效果。

  (二)价格

  由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当某种商品比同类产品有着相对较低的价格时,这种商品会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许多商家往往采用特价、折扣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这种手法虽然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但也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折扣商品。逆向思维可以抓住这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在广告设计中凸显商品的高端、昂贵,以此来吸引固定消费者。

  (三)代言人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代言人的形象只是二维状态,不能非常生动地引导消费者,这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如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中,人们出境,意为地球上的动物和人们一样,都有平等的生存权。这种打破常规的设计模式可以让观众眼前一亮,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设计思维篇9

  关键词:传统素描 设计素描 教学

  设计素描是现代素描教学的灵魂,设计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不仅要训练造型的基础功底,更应重视创造性造型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设计素描教学担负三个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一、设计素描的基本概念

  “设计素描”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其直接目的是为适应现代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建立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新秩序。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对描绘物的原型或构图有所突破和选择的描绘:是运用绘画的造型基础知识来进行描绘的有别于明暗色调素描的表现形式: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开拓新的造型、新的造型思考和新的造型理念的创意。设计素描加强向多元化、多方位发展,重视在观察、理解、感受、判断、想象、审美和创造等重要环节中开发人的造型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独具生命的新的形体。

  二、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设计素描教学与传统素描教学都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艺术观念和素描理念。在传统的素描教学当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设计意识,主要以描摹客观事物为中心,没有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设计素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

  1、性质与表现方式的差异。传统素描归属于绘画性素描。它属于艺术表现范畴。其作品最终是为了愉悦受众。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由释放:设计素描则属于设计表现范畴,是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创造精神与物质产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表现方式方面。传统素描更注重创作激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主要表现设计者意图。

  2、思维方式的差异。传统素描一般通过形象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是一种主观的感性表现,设计素描则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表现形式,是合理性、个性化的表现。如可口可乐标志即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

  3、观察方法方面的差异,设计素描更加注重立体的观察方法,立体观察是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一种观察方法,写生对象的位置可以经常移动,是不需要固定的,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分析物象内部构造的特点以及不同动势的差异。

  三、设计素描教学的构想

  设计素描具有绘画性与设计性的双重属性,设计素描教学应该从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位。设计素描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造型能力的培养问题,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设计人员所特需的造型素质。在思维方式上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设计素描更加注重出理性出发,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设计素描是学生进入设计学习的一座桥梁,充分地引导和开拓他们的思维模式,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是思维训练的重点。

  (一)改进设计素描教学方法

  1、打破传统固定常规模式,打破思维定式的静物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静物选择方式,传统的物体组合主要包括: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为了打破这种组合,避免常规式的摆放方式,可以用悬挂、倒挂、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互动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如随意摆上一组形状各异的瓶子和罐子。没有经过刻意的布置,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去表现,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表现角度上自主选择,通过这种自主性来提高自己。在学生作画时候,不要求学生该怎么画,这样的设计素描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的组合方式,在思想意识及主题方面得到了升华。

  2、多种材料与工具方面的尝试。素描材质表现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探索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效果应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材质媒介特性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激励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工具的改革也是提高设计素描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可选择多种工具媒介,可以通过摄影、电脑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获得,寻求新颖别致的形式组合,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早在17-18世纪俄罗斯的美术学院就开始系统研究西方传统素描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学习和探索。苏俄的素描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渐拓展工具与材料增多,为丰富素描绘画语言和技法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俄罗斯的素描绘画工具和材料很多。包括干湿两大类,其中干性材料有:铅笔、铅棒、矿物质色粉棒、粉笔、彩色铅笔和木炭棒等;湿性材料有:油彩、水彩、彩色墨水、墨汁、溶水性色粉等;素描绘画工具有:尺子、橡皮、毛笔、板刷、羽毛笔、芦苇笔、海绵擦、海绵滚子、刀片、橡皮等。

  3、在设计素描中增设抽象表现元素的内容和加强设计素描中的抽象意识,在素描设计教学中应引进和借用抽象思维的艺术训练方式,探索设计领域表现的新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基本技能和先进的视觉审美观念,抽象元素在设计专业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符号。比如对手老人手的特写。对皮肤反复放大局部后专张纹理,从而展开联想,找到皱纹与树皮的纹理相似的本质特征,进行置换。使它们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产生新的意象。通过素描的线条、肌理、明暗、结构的表现。不仅塑造了对象,而且通过形象的联想、夸张、变形和构图选择画面主导形象和自由驾驭画面的能力,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秩序、构成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力和想象力、创新设计能力。

  设计思维篇10

  【关键词】逆向思维;环境设计;想象力;无秩序

  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思维枯竭的时候,忽然发现脑子不转了,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太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人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受到抑制,不能充分的开发。当我们殚精竭虑、百思不得其解时,逆事物的过程、结果、条件和位置等进行思考,就会茅塞顿开。此时,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帮助我们摆脱这种迂回境地,并且回到充满灵感的创作中的方法。在这里,笔者阐述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它确实能够在某些时候发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逆向思维就象一位智者引导你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而进入另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想要探索的正是理念创新、形式创新,从认知最底层的“观看”与“思维" 出发,解决设计创意困扰,正如“Raymond Savignac曾说:“创意必须是作品的灵魂,形式只是触及你的视网膜,而创意穿过头脑,触及心灵”。

  变换角色是辩证逆向思维的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集“正”与“反”、“好”与“坏”、“美”与“丑”等于一体,每一组的两个方面都是矛盾的双方,但又可相互转换、互为补充,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方面或中间的模糊判断,逆向思维就是找到矛盾的关键之处,反向地、多向地重新思考,对熟悉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最直观的逆向思维认识事物,就是将熟悉事物的特性转变为与其对立、矛盾的另一特性,首先视觉上会获得新的感官刺激,看到的是熟悉事物崭新的另一面,必然也唤起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图为 马格利特的作品《视听室》

  我们印象中的苹果是放在果盘里或可握于手心之上的,而作品中的这个苹果大到房间刚刚能容下,或许房间再扩大些,它仍能随之膨胀。借助参照物的衬托.相对原本小体积的苹果变得如此巨大.逆向思维为这个形象安排了新的角色或者也可再反过来看这幅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大小并无差别的一个普通苹果,而那个房间却是相对正常房间比例缩小了很多,从房间的角度看待这幅作品,也是逆向思维的另一角度,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形象上,作品初次带给我们的非常规视角也逐渐弱化――即苹果形象的巨大,只有随着作品角度的变化,犹如一个大特写,房间被压缩.新的视觉心理认识就会产生。所以,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容易关注事物本身,而将今物放大化、复杂化.却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缩小,设计中创意的着眼点往往是对现有事物的逆向的质疑与否定.

  肢解、重组法也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好的方法。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众多现象本身就是种混合物,是原先事物的演化,是原本事物与存在环境的融合,甚至附带了许多与其它事物反应后的产物。由于过多的外界环境的干扰,认识的继续进行蒙蔽我们眼睛的杂物就会越来越多。事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但我们可以做到将复杂的外界环境简单化、单纯化,将事物独立出来,使其他事物在其身上的投影与反射减少或消失,事物的特殊属性才能显露出来。而这种与环境的分离如肢解一样需要一层层的剖析与脱离,留下事物质朴、原始的样子。“环境”包含了这个原型以外的所有,环境并不只是对事物单一方向的影响.事物是与环境相融合的,所以事物对环境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改变.在对环境的剥离过程中,环境总会影射着事物的个别的、微弱的特征,所以肢解也是新的认识角度,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事物就最终集中形成一个主要、具代表的特性。将事物从外界、从自身进行的分解都是再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也是再认识的一种方式。将事物分解开来寻究其结构,目的是为了通过“探里”而“知外”,将事物打散,破解,分割还需重组,使其恢复“合”的状态。但这种“合”完全不同于分解之前的“合”,如同破碎的镜子重新粘合之后“折射”出的物象早已不同于之前。有秩序的重组是遵循了原本事物的组成顺序.即使事物完全‘恢复”为分散之前的形象。当重组之后再来看待这个事物时,那个部分的特征或许会使事物的整体印象发生变化,原本一个次要的特点变为整个事物的显著特征,结构之间在整体性的外在表象下,却有着转换、自我调整的可变性及多样性.通过打散、重组事物.对内部组成结构的认识,进而重新组合,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事物各结构之间、结构与整体之间、整体本身等的可转换性、自我调整性,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也是这样一个不稳定、多变化的动态过程。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设计始终是尝试性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寻找非常规认识、 表现事物的视角,论文及创作都只是认知事物时的部分角度,只是自己在设计学习道路上迈出的一步,逆向思维不仅仅是对物的再认识,更是对生活现象及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质疑,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应将这种“实验性精神”作为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与信念。

  参考文献

  [1]纬傀.孟菲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前一节内容,大家了解了关于【问题发现】。

  【问题发现】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出发点。用一个多钻模型来简单示意一下。能看到【目标定位】承接了【问题发现】是其下游。

  两者间的共性:

  1、都属于前期研究阶段;

  2、都是为了引导之后环节,做出正确的设计;

  两者的区别:

  1、问题发现,注重挖掘、收集;

  2、目标定位,注重收敛、聚焦;

  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来,【问题发现】主要的动作是「搜索内容」「发觉问题」。【目标定位】则是依据问题去「定义目标」,二者之间是一个从挖掘到收敛、理性衔接的过程。

  讲到他们的关系,我顺便一提:

  “为什么在问题发现之后,大家对‘要做什么’经常感觉不太好回答??”或是换个角度说,目标定位这个环节容易被人忽略掉?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固有思维的“根深蒂固”、“顺理成章”;二则是别人帮我们做了很多,我们“不够熟悉”~

  什么是固有思维?

  就是“有问题-给方案”的思维。其实这话说的也没错。出了问题,就是要给方案啊!但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在彼此沟通的时候,问题抛出的同时,很多时候对方已经附带了这个问题的预期(或是目标,即我要怎样怎样)。那此时,你提供的方案往往会具有比较好的指向效果。

  比如:

  我和小明说,“我明天请天病假,可能不过来了”。

  他问,“你咋了”。

  我说,“我去拔牙,估计挺麻烦的,可能还会很疼”(预期:希望别那么麻烦,别那么疼~)

  他说,“你别怕,十几分钟就能拔完,很快的。还有麻药。你可能用不了一天哈”。

  我说,“嗯嗯,听你的”。

  我们从这个例子,应该能感受到,“有问题,给方案的思维没错”,但要建立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如果你的固有思维里,没有目标的概念,那就是有问题的。

  怎么理解“别人帮我们做了很多”?这里的别人,更多的指产品经理。

  我们可以回想下,在平时“对需求”的过程中,其实需求文档里或多或少已经输出了【目标】这层内容了。到设计时,我们的惯性其实一般只是在做方案~这块就是我要提醒大家的,应该有意识去“注意的东西”。所以,从整体设计思维结构上,【问题发现】之后,是会紧跟着【目标定位】环节的。这点很重要,他会直接影响后面的「策略推导&方案输出」。所以大家从思维认知上,要多重视多关注。

  铺了这么多,我们来介绍下【目标定位】的相关内容。

  我下面主要从「什么是目标」「目标类型」「目标结构」「目标定位」「理论应用」5个部分来说明。

  一、什么是目标?

  概念:目标是立足于某时间点,基于某问题,对未来一段时间后,可取得的预期结果的主观描述。

  首先它是一段【主观描述】。其次,它是一段【可取得的预期结果】的【主观描述】。这里的关键词是:可取得的预期结果,其他都是对这个词的限制定语。

  需要强调的是:它一定是【可取得的预期结果】,而不是【具体的行动方案】。有预期,才会给方案。从思维逻辑角度来看,预期结果,是需要前置考虑的问题。而方法/方案是后置的,它源于预期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后期提供的某一方法/方案,是为预期结果(目标)层面服务的,而不是直接作用在「问题」层面上。

  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看张草图~依据图示,便于大家理解这几个层面的关系

  1.方案层面,是服务于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的方案,从属于【不同的预期】;

  2.预期结果,指向问题。不同的预期,都指向于【同一个问题】;

  3.方案,不直接作用于问题;

  这也就是上面讲到的,“有问题-直接给方案”的常见逻辑,或是说心智环节,它中间少了“目标”或是“预期”。

  我们再来看看“习惯性直接给方案”(缺少目标的环节),容易造成什么问题呢?问题有二:

  1.解决方案角度:偏颇&遗漏、不够系统,指向性差;

  2.成长力角度: 碰壁几率大、被采纳率低,成长空间有限;

  OK,以上我们聊了【什么是目标】。以及【问题】【目标】【方案】之间的关系。下面出一个小练习,大家可以自己练习一下。根据【发现的问题】,找出【预期目标】和【对应方案】,并做关系连接

  二、目标类型

  常见目标有三:用户目标、产品目标、设计目标。

  我们有必要花费一点时间,分别来介绍下这三种目标,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目的是为后面,我们如何去“定位目标”做认知铺垫。

  1.关于用户目标

  用户目标,大家其实都还比较熟悉。这里我只说一个需要注意的点:“用户是为了特定的目标,才来使用我们的产品”。翻译下这句话,就是“使用产品,是用户达成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玩游戏】你们最爱的游戏是哪一款呢?

  简单分析下【玩游戏】这个行为,是玩家的目标/目的吗?肯定不是,玩游戏是手段。我们谁都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那我想问下大家,【玩游戏】是为了啥?

  从心理角度说,是为了爽,为了快乐。从生理角度讲,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多巴胺(可自行百度)。玩家在进入你游戏之前,本身就带着预期和目标来的(他要获得快乐)。作为游戏设计者,你应该先一步认清,你的游戏能传递给他什么信息,他才会开心。他开心了,你的游戏才是成功的,他才会为你充值。

  2.关于产品目标

  抛个问题给大家:产品目标,大家一般在哪里可以看到它?没错,就是PRD。

  再追问一下,PRD里从哪些模块里,能看到【产品目标】?一般从背景中可找到,如:

  a.需求背景—解决什么问题?(间接)

  b.需求背景—收益是什么?(间接)

  c.需求背景—方案简述(直接)

  产品目标,是有自己的固定特征的。如下:

  a.是相对具体/可量化的;

  b.是达成后可见成果的;

  c.是有时限的;

  随便举个例子,

  本期目标为,“减少整个流程依赖的文档数量,降低文档管理成本。减少人工维护状态、消息通知的次数,降低进度管理成本”。

  简单分析一下,

  ——减少整个流程依赖的文档数量…

  ——减少人工维护状态、消息通知的次数…

  这两句都描述了,比较具体、相对可量化的【产品动作】。

  ——降低文档管理成本…

  ——降低进度管理成本…

  这两句也说明了【达成后的可见效果】。

  时限上有所省略,是因为在其他地方应该已经有所提及,可以不用太过强调。但也基本满足了产品目标的特征。

  另外,产品目标还具有滞后性,刚才有提到过:

  目标一定要是可取得的预期结果。既然是预期结果,就一定需要时间来实现、验证的。也正因为存在滞后性,那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通常会设置一些 过程性的“行动指标”,来确保我们达成 最终的结果。所以产品目标,有时又可叫“结果目标”。

  听起来,大家能想到了什么?绩效考核对吧~没错,它也是一种结果目标。

  讲到这里,有一点备注点:产品目标一般到最后,是具备比较高的确信度的。原因很简单,它是经过多方求证&调整之后,最终敲定下来的目标。所以,它是“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最终确认/达成的”。在过程中,不管是哪个环节、哪位同学,都有提问和质疑的权利和义务。

  3.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1.是需要通过设计手段,来达成的目标类别。2.并且取自于-产品目标&用户目标。

  这里,我们主要说下第2点。我是一张草图~

  大家从图上能比较清楚看到,很多时候,设计目标来自于用户目标+产品目标的交集。

  用户目标和产品目标,都是可以(或是说-有机会)通过设计手段,来巩固和实现各自部分的目标内容。

  怎么理解“部分”目标内容?

  意思是说,设计是可以实现用户目标、产品目标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全部。在有些时候,甚至是可以不借助设计因素,也可以达成这两个目标(比如完全依靠技术侧,就可以处理的问题,像BUG、卡顿等~)。

  因此,我们在需要去获得【设计目标】的时候,需要明确2件事:

  1.向用户侧和产品侧(产品侧更直接)求证,是否你的需求涉及到“设计因素”。

  2.如果有涉及,那你的设计目标就要能【反向体现】用户目标和产品目标。

  这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

  在某些时候,设计目标,可能只会作用于【产品侧】,脱离【用户侧】

  比如一些特定需求下的 商业推广&运营。我们设计,可能都是仅服务【产品需求】。这些需求,其实并不关注【用户本身】(也就是说,它完全就是一个商业动作,不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

  这里留一个讨论话题哈:有没有只关注用户目标,脱离产品目标的情况?有兴趣的同学欢迎留言给我哦~

  三、目标的结构

  一句话描述:在某段时间內,通过某种策略,把某指标从X(X如较明确,可省略)变成Y。

  目标的结构有三个要素:时间、策略、指标。我们可以记住这3个要素,然后来看几个例子,练习从结构上看有什么问题。思考下,好坏的原因各是什么

  了解了【目标】的基本结构,我们来看下指标纬度的设定。就是如果咱们自己写目标,要怎么描述它的指标。

  可以从下面这4个部分来思考。

  1.多,代表数量,比如把日活从1亿提升到1.2亿。

  2.快,代表效率,比如把启动时间从0.9秒降低到0.7秒。

  3.好,代表质量,比如用户满意度从一般提升到非常满意

  4.省,代表成本,比如开发成本从4人/天,变为2人/天。

  我们任何目标类型,其实都是可以参考这4个纬度,来把【指标】层面,表述清楚。

  四、目标定位

  OK。前面说了这么多,像【类型】【结构】等,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概念、捋清思路。最终目的还是去【定位目标】,或是说【定位-设计目标】。

  说一下基本思路。在实际操作中【产品目标】是由产品侧最终敲定,并在团队中明确拉齐的。而用户目标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或是偏移,并且不容易完全校准。所以我们在思路上可以优先、或主要对【产品目标】做检查和审视。

  审视/判断标准:

  1.产品目标是否明确具体

  作为设计师,你能否通过产品目标描述(直接/间接),清晰地知道要达成的可预期结果是什么。

  2.产品目标是否可测量

  作为设计师,你要关注是否有明确的数据指标来衡量。如,这个指标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定性的指标是否要提前联动用研一起准备?定量的指标后台是否已经有了?还是要提出新的埋点?

  3.产品目标是否与平级的目标、上一级目标、甚至愿景目标相契合

  作为设计师,你要去发现如果产品目标会妨碍平级的目标/上一级目标/愿景目标的达成,那明显是短视且不合理的,应该提出质疑。

  判断产品目标无误后,我们即可推导设计目标。推荐方法:即对产品目标进行拆解。

  上面有提到,产品目标其实是一个综合目标。设计目标只是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方式。或是说,是解决其中部分目标的一个环节。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拆解产品目标】,来看看在哪些因素上,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来实现/达成的。

  拆解纬度(根据目标结构):

  1.时间(以判断:周期幅度)

  2.产品策略(以判断:着眼角度)

  3.指标(以判断:设计难度)

  从这3个方面进行拆解,也就是依据目标结构来拆。我们来结合实例,说一下拆解过程。

  实际案例(产品目标):“某双月内,通过对组课场景进行优化,提升组课效率30%”

  拆解后(根据目标结构):

  1.时间(周期):2个月的时间,相对充分

  2.产品策略(着眼点):组课场景

  3.指标(难度):难度较大,涉及使用习惯

  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着重关注【策略中,体现的“着眼点”】,深入分析一下,看是否存在相关的设计问题或设计因素。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组课场景中,有以下的设计因素有待解决:

  1.核心链路操作不够集中,过于分散

  2.跨区域拖拽频率较大,使用次数极高

  3.分屏切换,影响使用效率

  OK,当我们根据产品的目标结构进行拆解,并发现出若干相关问题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些设计结论:

  1.在一段相对充分的时间里,可能要做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事情~

  2.产品着眼点中体现的问题,是必须要通过设计侧来实现的~

  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如上信息,推导出【设计目标】呢?答案是可以的。推导的设计目标,可以有2点:

  1.调整链路编辑框架布局,以缩短操作距离(提高效率)

  2.尝试探寻新的交互形态,提供更优的使用习惯(提高效率)

  在得到设计目标之后,我们关注下它的结构,是否清晰准确(时间、策略、指标 三要素):

  1.【是否具备:时间】不用多说,都在预期时间内,此处省略

  2.【是否具备:策略】a.对布局的调整。b.交互形态的变更。

  3.【是否具备:指标】 注,如当时无法获得印证指标,也可通过前期调研等手段(取得了正向认可),后期再进行操作比对获得指标

  五、理论应用

  在拆解得到设计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理论工具。这里推荐几个常见工具以做参考。

  1.格式塔7原则

  2. 菲兹定律

  3.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一般多用在公司、项目等较高纬度层面上。

  适用场景:在具有多个参考指标的前提下,选取最核心的单一指标【作为关键指标】,来指导后续的工作。

  我们这里主要是用来【自检目标的准确性】。当然,北极星指标除了自身的一般场景应用、以及像我这样「直接用到具体方案」里的,其实还可以用在个人规划、投资理财、事务分析等等这些「非工作的范畴之中」。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试试。

  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关于目标”的几个要点:

  1.「目标定位」承接于「问题发现」环节;

  2.它是一个收敛&聚焦的过程。注意目标一定要是可取得的预期结果;

  3.目标的三结构有,时间/策略/指标;

  4.三个主要的目标类别,我们最终要得到&定位的是「设计目标」;

  5.设计目标的定位推导,可依托一些方法论工具对产品目标进行(结构)拆解,发觉设计方向;

  以上就是关于【目标】的一些学习和沉淀,后续还有机会延伸到策略、执行、验证以及复盘等内容。希望大家相互学习指证,共同进步。

  码字辛苦,给个赞吧~  作者在互联网行业深耕十几年,从事过UI、UE、UX等岗位,熟知这些岗位的所涉及工具、技能、方法、思维。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总结、沉淀,形成了一套以器、术、法、道、势为理论支撑的知识图谱。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学习,相信你对UI、UE、UX等岗位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会避免你在这些岗位上踩坑。

  下边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来理解下什么是:器、术、法、道、势。(1)有两个人开车去北京,一个开奥迪车,另一个开奥拓车。谁先到北京?奥迪!奥迪比奥拓好。(强调“器”的重要性。)不一定!假设开奥迪的是名新手,驾驶技术刚好及格。另外一个虽然开的是奥拓,但他是一名老司机。这样,奥拓车可能就先到了。(“器”再好也不一定有用。)(2)假如开奥迪车的那个人驾驶技术很好,而开奥拓车的人驾驶技术很差。谁先到呢?奥迪!奥迪比奥拓好,开奥迪的驾驶技术又好,这还有疑问吗?(“器”和“术”都好。)不一定!虽然开奥迪的驾驶技术不错,但他走的是国道或者是乡间小道,而开奥拓车走的是高速公路。这样,奥拓车可能就先到。(“器”和“术”都好也不一定有用。)(3)开奥迪的那个人驾驶技术好,而且走的又是高速公路,谁先到呢?是奥迪?!(“器”“术”“法”都好。)还是不一定。开奥迪的人驾驶技术好,走的是高速公路,但如果往广州方向开,方向错了,速度越快,离北京越远。虽然开奥拓的人技术很差,走的还是羊肠小道,但他的方向是对的。所以谁先到北京,还是不一定。(“器”“术”“法”都好也不一定有用。)(4)开奥迪的那个人驾驶技术好,而且走的又是高速公路,也是朝北京方向开的,那他是不是一定会先到呢(“器”“术”“法””道“都好),当然还是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如果说北京疫情变得严重了,即使你车好、技术好、路好、方向没错,你可能在准备出发或者走到一半的时候选择返航。那是因为 ”势“的作用,认清形势很重要。

  通过上边的故事相信你已经了解什么是:器、术、法、道、势。“器” 是指有形的物质或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事中的车就是“器” 那在UI设计中,我们用的工具就是器:【视觉】:PS,AI,Sketch,Figma,C4D

  【交互】:Axure

  【动效】:Principle,AE

  【思维导图】:Mindmaster---------------------------------------------

  “术” 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说的是技能优劣、效率高低。驾驶技术就是“术”。 在UI设计中,”术“代表 微观实践。涵盖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个是UI设计师的基础能力,如果能把控这个阶段,那薪水基本上能做到 10K 起步。【专业知识】:产品设计流程,UI设计方向,UI应用场景UXD全栈设计课堂:什么是UXD,如何向UXD转型?

  【设计技巧】: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交互原则,动效设计

  【设计进阶】:视觉审美,绘画基础,理解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心理学UXD全栈设计课堂:如何理解决策以及常见的决策误区UXD全栈设计课堂:做设计一定要学会 “认知用户”

  ---------------------------------------------

  “法” 是方法、路径、决策,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重要”。走高速公路就是一种“法”。 在UI设计中,”法“代表中观方法。这个阶段设计师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产品设计的各种方法,这里不再是纯粹的UI设计,你的工作范畴转变为:从市场分析-用户调研-概念提取-设计方案。如果达到这个层次,那薪水基本上能做到 15K 起步.

  【市场分析】:行业背景,市场现状,微观个体,商业画布,竞品分析

  【用户研究】: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地图

  【概念提取】:机会点梳理,POV&HMW,头脑风暴,KANO模型,创意点收敛

  【设计方案】:原型设计,用户故事,情绪版,可用性测试,高保真原型---------------------------------------------

  “道” 是灵魂,是方向,是指导思想,往广州方向开,其实“道”就错了。 在UI设计中,”道“代表 宏观思维。就是产品设计中的底层思维,这思维包括个人进步的”成长性思维“;产品构建的”设计思维“;企业生存的”精益思维“;产品迭代的”敏捷思维“;运营导向的”增长思维“;以及以用户主导的”用户体验思维“。作为设计师要了解所有的底层思维,如果达到这个层次,那薪水基本上能做到 20K 起步.

  【成长型思维】:螺旋式,Z字型

  【设计思维】: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方案,制作原型

  【精益思维】:假设,进行设计,制作MVP,研究认知

  【敏捷思维】:功能列表,迭代任务,迭代版本,报表数据

  【增长思维】:获取,激活,留存,变现,推荐

  【用户体验】:产品的5个层次,看人的5个层次,什么是好的体验,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体验如何度量【批判性思维】互联网知识黑洞:批判性思维如何养成?

  ---------------------------------------------

  “势” 是趋势,是当前的客观条件和形势。 在UI设计中,”势“代表 宏观思维。及UI目前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要入坑。如果入坑了,未来几年、十几年UI的设计趋势是什么?就业趋势怎么样?设计师发展路径如何规划?以及35岁以后你该何去何从?

  【UI目前现状】:门槛抬高,工资较高,竞争激烈,大厂裁员,缺少内核,内卷严重,面向全链路设计

  【UI发展趋势】:UI设计趋势,UI行业就业趋势,UI设计师发展路径,35岁以后的规划---------------------------------------------

  以下提供了完成的UI设计职业规划图谱,如下图。在后边的文章中,我会把每个分支的内容各写一篇文章来讲解分析,希望大家在UI岗位上少走弯路。文章不一定会按照思维导图的顺序,会优先重点难点,完成的文章会在上边对应的模块上加链接(有下划线提示)。如果你是亿图脑图MindMaster的用户 你还可以下载UI设计师职业规划课程 思维导图源文件,有问题请给我留言。UI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


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35岁以后的规划---------------------------------------------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UXD全栈设计师职业规划图谱(配思维导图)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