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05 09:36:45

德育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目录

  1.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 德育活动课育人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3.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基本原则的主体是什么?
  4. 行为主义的德育方法?
  5. 德育的基本要求是?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加大学校宣传力度,贵在落实制度,提高教师的站位,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另外:家校互动,建立家长微信群,对家长灌输科学的教育思想,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学校为此可分年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家访制度,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教育法规和教育方法的知识讲座,引导家长们如何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杜绝粗暴的打骂式教育。

因此,学校要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使学校教育力量和社教育力量相结合,加强德育管理的社会化、立体化,给学校教育力量德育管理以活力,使三者在新的层次上得到全面的和谐的统一。

德育活动课育人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建一流的育人队伍,创新育人内容和模式,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创设和谐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进程,决定了教育活动效果。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尊重和理解学生。教育是一项打动学生心灵、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还受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意志品质等因素影响。也就是说,离开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关注,教育教学活动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关注和亲近学生。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困难与疑惑;既关注课堂上的表现,又关注课间的举动;既关注他们校内的表现,又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因为关注,所以亲近,进而了解,教育工作因此更具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相信和包容学生。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做到宽厚仁慈,包容学生身上的缺点,宽容学生的失误,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让学生在获得归属感的同时,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欣赏和激励学生。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并及时表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鼓励学生,让他们形成高度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

创建一流育人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和骨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学校要努力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水平。举办专家讲座,提升班主任理论素养。邀请专家到校做班级管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报告和讲座,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育人功底。举办班主任论坛,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分享经验和提供实操性指导,让班主任们畅谈工作中的困惑,共商问题解决的妙招和智慧。举办主题班会大赛,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借助班主任主题班会活动,磨炼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

创新育人内容和模式。进入新时代,教育必须解决好教育姓什么的问题。课程育人。学校要把思政课当作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索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每名教师都应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熏陶和濡染。实践育人。从学生日常的穿着、交往、文明礼仪、课堂纪律等点滴小事抓起,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化知为行。活动育人。举办如诚信做人、崇尚科学、文明卫生、发扬传统等德育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运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台等载体,丰富校园生活,活跃学生身心,培养优良品德,树立高尚人格。阅读育人。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进阅读的世界,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对话,培养学生精神的宽度、厚度、深度。家校共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微信群、QQ群,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落实全员德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生活德育,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助教育,构建一种有利于情感道德成长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基本原则的主体是什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基本原则的主体: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行为主义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法。

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方法。

3、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法。

4、品德修养指导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法。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5、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6、品德评价法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德育目标具体要求:1、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6、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德育的基本要求是?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德育的性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

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 德育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